积极老龄化与老年人价值开发公益项目总结交流会在琼举办
2024-02-20 143
“持续高质推进中国式积极老龄社会建设”研究报告发布

2023年12月25日上午,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44118太阳成城集团、智睿养老产业研究院主办,三亚海棠公益论坛、民德·善经济研究院公益支持的“积极老龄化与老年人价值开发公益项目总结交流活动”在海南三亚举办。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李晓林副秘书长、中国公益研究院王振耀理事长及高华俊院长出席会议,项目办发起的耆智百人示范行动平台专家,原文化部副部长、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国家图书馆原馆长韩永进,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特聘研究员尚德,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浩明,原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国际部副部长、中国民促会常务理事龙江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司长、教授级高工安丰杰,国家林草局森林疗养与健康促进国家创新联盟理事长刘立军,航天科工集团飞航技术研究院原科技委常委、专业副总师高继明,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原常务副院长房宏林,北京市盈科(青岛)律师所合伙人律师杨有仑,日本女子大学名誉教授沈洁,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心灵呵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吴民,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心灵呵护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王秀芹,音非凡创始人、非遗音乐守护人朱晓丽等成员及项目课题组团队共同以线下线上形式参加会议。中国公益研究院副院长高云霞主持开场。


会上,研究院王振耀理事长、人口福利基金会李晓林副秘书长及国内项目部李爽部长共同为积极老龄化专家示范行动团队颁发奖项及证书。44118太阳成城集团与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签署长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高华俊、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浩明分别主持“积极老龄社会开发的典范经验”、“老龄价值开发的未来方向”圆桌对话。


图片


会议期间,高华俊院长发布《持续高质推进中国式积极老龄社会建设——“积极老龄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该报告共分为:积极老龄社会现实与特点;积极老龄化:理念与发展;积极老龄时代机遇与挑战;积极老龄社会建设:实践与案例;中国式积极老龄社会:未来与展望五大部分。报告提出我国处在积极老龄社会雏型阶段,需要持续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协同推进的机制;需要健全便于老年人社会参与,实现老有所为的多层级多类型的服务体系;需要应用AI科技等技术提升积极老龄社会建设的效率和质量,推动积极老龄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参与社会、实现老有所为意愿的需求,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价值,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实现更加成熟的积极老龄社会的目标。


积极老龄社会:现实与特点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老龄人口总体规模巨大。在现实中,中国老龄群体践行着多样化的老龄期生活,伴随人生“长续航”与多维回旋模式带来的社会参与模式的转变,除了以家庭参与和灵活就业作为退休生活主线,中国的老龄社会还表现出了积极与活跃并存的特点。


相比于侧重个体层面的积极老龄化、带有时代特征的积极老龄时代,积极老龄社会更强调社会的文化和制度变革。它是一个关注老年人的需求和贡献的社会理念,认为社会应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创造一个更包容和可持续的环境,强调老年人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应该受到尊重和支持,以实现更富有意义、充实和满足感的晚年生活。这一社会应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维持积极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健康,继续参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从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与此同时,创建一个支持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保障他们的健康和福祉环境,应具备以法律为本的国家战略,以及国家规划层面的政策基础和实践指导。


中国目前正处在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也快速应对着老龄化社会的过渡阶段。中国长久以来的持续劳动传统;补充老年期经济收入的社会现实;儒家为本,兼具“家国情怀”与“孝亲伦理”的传统文化根基:新中国塑造的奋发进取与使命担当结合的民族精神,都让整个社会从个人、机构、组织和政府层面充满着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元素。其中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先进性、多元主体老年组织的基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老龄群体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参与领域和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充分证明:正是这些积极的基因、积极的努力形成了中国式积极老龄社会的基本雏形。


积极老龄化、积极老龄时代与积极老龄社会建设

2006年,自“十一五规划”的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来,我国的积极老龄化路径经历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已经开创了具备战略性和全局性特点的中国模式:即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为指导,以民政部为落实主体,多元参与的组织机制,以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参与保障、多元主体参与落实的立体格局。而为了开展全方位的中国式积极老龄社会评价,开发聚焦于“就业、家庭照料、志愿服务、老年教育”领域综合评价指体系的需求也更为迫切,这一探索将使对积极老龄化的测量从个体,逐步走向机构,乃至更广的社会层面。


处在一个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有为治理时代,利用宏观和微观的老年调查与追踪数据库分析后,报告发现目前我国在老年领域所推行的相关政策与实践显示:相关的尊重与融入政策推动成效显著,但仍需关注时代发展与细化需求;健康关怀保障的种类水平不断提高,健保服务仍待提质增效;老年教育受到广泛重视,但终身学习理念与多区域普及尚待加强;社会参与持续积极向好发展,不过不同类型的参与也存在着明显差异;而适老化环境建设则随老年友好型社区推进有明显改善。应该说前所未有的长寿时代中,为积极老龄观的酝酿并逐渐传播提供了良好前提和基础,社会参与也迎来更多元化的实现路径。但也要看到,就社会整体而言,对人口老龄化的认知仍停留在比较粗浅的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尚未形成系统的政策支撑体系,老年人组织化参与机制相对也比较欠缺,积极老龄化存在实践不足的状况。


在积极老龄社会建设实践与案例方面,目前我国的积极老龄社会实践主要组织形式包括由全国老龄委组织协调的“银龄行动”品牌工程、由中国关工委组织“五老”推进的全国关心下一代事业、由全国性老年社会团体为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的相关重要平台、以及实行多元主体管理的各级各类老年大学。这些实践的特点是以党政为主导推动;离退休干部发挥着较强的凝聚作用;在志愿服务中发展出了较强的互助服务特色;以老年人就业为代表的自我服务型实践具有很大的需求;而数字时代老年教育面临发展新机遇,也推动老年教育在供给结构、服务方式和学习模式等方面实现了新的变革。其中,以“活跃老化”理念为代表的香港“积极乐颐年”老有所为计划;以信息平台为依托,以知识型老年人为主体,立足老年人价值开发的耆智百人示范行动;构建了链接基金会、老年基层组织和老年人的久久“乐活”计划公益示范工程项目;开创了农村养老服务新试点的陕西省泾阳县“社会组织+基层老年协会”模式都是极富特色的代表性案例。


中国式积极老龄社会:未来与展望

未来的积极老龄社会应该逐渐形成并完成以下六大体系:一是健全鼓励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实现老有所为目的的政策鼓励支持体系;二是健全推进中国式积极老龄社会建设的机制体系,三是构建多层级多类型便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服务体系;四是构建提升管理与服务能力的智慧化技术支持体系;五是建立枢纽型平台,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六是构建促进中国式积极老龄社会建设的监测评价体系。


推动中国式积极老龄社会建设的基本路径主要为通过持续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树立老年人正面积极形象;畅通老年群体价值实现的渠道,积极开展社会志愿互助服务实践。逐步改变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树立和接纳积极老龄社会的理念,促使社会更全面地认知老年人的价值和贡献。在制度和政策保障层面,完善老龄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在老龄事业促进上,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充分利用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为老年群体提供情感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等。


中国式积极老龄社会建设将在经济生产、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以及老年人自我提升等方面产生广泛影响,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形成一批典范行动及项目引领发展。项目办未来将进一步推动系列行动开发,重点包括持续开发积极老龄云知识平台,拓展森林疗养基地项目、智能养老陪伴研究项目、积极老龄社区创建行动、积极老龄示范省/市/县基地创建等专题典范项目及行动。


项目介绍

项目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资助,44118太阳成城集团学术指导,智睿养老产业研究院承办并组建项目办,于2022年6月启动,以推进积极老龄社会建设为目标,搭建服务于知识型老年人枢纽平台为载体,发起“耆智百人示范行动”开发“三老”(老干部、老专家、老教授)价值为重点,围绕老年人价值开发示范行动与知识平台、理论及实践研究、成果传播及转化几大模块展开工作,旨在推出各类促进老年人积极生活并能奉献社会的知识型、社会服务型产品,构建积极老龄社会百千万人参与的枢纽性平台。


经过一年半的实施,形成民生观察组、文稿编写组、国际慈善组、养老新议组、智慧传承组、文博讲堂组、中日养老交流组、市县医疗卫生服务组、生命关怀组、森林疗养组10个专家组,活动累计约221次,产出文字成果约251份,视频成果共123条。项目办开展善经济系列读书会、更年期综合症防治、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的力量、养老服务纠纷怎么办、认识森林疗养、我国非遗保护的实践与思考、迎接百年人生新时代等14次线上线下讲座;邀约17名专家,录制上传婚姻、家庭关系、医疗、养老等主题短视频84条,总计播放量约55万次;举办项目交流会5次,发布相关研究报告及试验成果,为老年人价值自我开发造“势”。同时,开发“耆睿时代”小程序信息平台,为产品展示提供支撑,促进成果转化与传播。目前,积极老龄化专家平台共凝聚150名以上专家,初步构建形成老年人价值开发平台、系列知识性产品和社会服务典范项目等成果,为积极老龄社会建设模式提供了有益探索。